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搭配技巧

家的味道,被遗忘在岁月的厨房屋顶秧田工装

作者: 时间:2018-05-13 08:02:00 阅读:
家的味道,被遗忘在岁月的厨房 关于家庭厨房的记忆,除那些妈妈做的「家的味道」,还有许多的随着记忆日渐走远的厨房老物件。它们在漫长的时光中和家常菜、家、怀旧混合在1起,让我们早已分不清哪个是滋味,哪种是情怀……蒸出1笼耐心来文 | 月雨星对竹编蒸笼的记忆有两段:1是小笼包,2是爸爸做的粉蒸肉。“老规矩,两个包子”!这是我和早饭店老板每天早上的对话。老板揭开蒸笼,蒸汽1下笼罩了大半个身子,他迅速地用筷子夹起小笼包,1边夹1边捋掉包子下棕褐色的松针。这时候,方才闻到包子散发出的香味,带着清新。老板每次都要跟我科普,在蒸笼里铺满1层棕褐色松针,可让食包子在蒸的进程中受热更加均匀,不粘笼,蒸出的包子口感才细腻。而粉蒸肉,则是爸爸的拿

关于家庭厨房的记忆,除那些妈妈做的「家的味道」,还有许多的随着记忆日渐走远的厨房老物件。它们在漫长的时光中和家常菜、家、怀旧混合在1起,让我们早已分不清哪个是滋味,哪种是情怀……



蒸出1笼耐心来

文 | 月雨星



对竹编蒸笼的记忆有两段:1是小笼包,2是爸爸做的粉蒸肉。


“老规矩,两个包子”!这是我和早饭店老板每天早上的对话。


老板揭开蒸笼,蒸汽1下笼罩了大半个身子,他迅速地用筷子夹起小笼包,1边夹1边捋掉包子下棕褐色的松针。这时候,方才闻到包子散发出的香味,带着清新。



老板每次都要跟我科普,在蒸笼里铺满1层棕褐色松针,可让食包子在蒸的进程中受热更加均匀,不粘笼,蒸出的包子口感才细腻。


而粉蒸肉,则是爸爸的拿手好菜,肥而不腻,甜糯可口。这是有诀窍的,在做菜时,先预热蒸笼。水烧开后,揭开覆盖,看到1股水蒸汽从铺着白布的蒸笼底冲上来后。把事前准备好的粉蒸肉和红薯块放入蒸笼里。



他会时不时看看火候,有时也抽出1根筷子,揭开蒸覆盖,轻轻戳1戳盆里的肉,看熟没熟,再将蒸覆盖上。1般是还没等到爸爸把肉端出来,我早已拿好筷子,等在灶台边上,准备第1个试吃。


粉蒸肉早已成为爸爸逢年过节的保存菜式,蒸笼也随之成为家里的保存餐具。每当看到那个放在角落的竹编物件,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舔舔嘴唇,期盼着能早点过节。


视若珍宝的丝瓜瓤神器

文 | 北极星以北


两年前,我刚工作不久,便把妈妈接到了城里。


临走前,她又中途折回去,捎上了1件重要东西。


到家整理行李,打开1看,原来是几只发黄的丝瓜瓤,我顿时哭笑不得。她边说边拿着丝瓜瓤往厨房里钻:城里不比乡下,甚么都要买,你刚工作,哪有闲钱,1点都不会过日子。



这类丑陋的丝瓜瓤,绝不起眼。而在咱老家,是家家户户的刷锅洗碗必备神器,不用洗洁精也不沾油,能把锅碗刷得照出人影儿。节俭惯了的妈妈,1直拿它当宝贝。


即便后来生活条件改良,她也对它“不离不弃”。



每一年等到丝瓜熟得透透的,她才去摘下来,装在竹筐暴晒。待到丝瓜晒干,她便扯着嗓门把贪玩的我叫回来,让我抠去瓤里面的种子。吃过晚餐,我和爸爸在1旁嬉闹。她又端出1筐子宝贝丝瓜瓤,坐在案板前,把丝瓜瓤切成1节1节的,方便寄存。


昏黄的灯光里,包围着1家人和谐的身影,多少年过去了,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场景。


葫芦里都装甚么

文 | 小米粒


“幺儿,去把酒壶拿出来!”

只要听到这句话,我就知道要开饭了。


爷爷每顿饭都要喝1杯酒,不多很多,雷打不动。他喜欢饮酒,更喜欢搜集酒壶,瓦罐的、玻璃的,陶瓷的......塞满了客厅的角落,却独爱奶奶做的那只酒葫芦。



我们从瓦房搬到楼房,酒壶换了1波又1波,惟独葫芦形状的酒壶1直出现在餐桌上,每逢家里来客人,总要拿出来“夸耀1番”。但他们都不知道,那只酒葫芦是奶奶最后做的1只。


爷爷喜欢吃葫芦,每逢春季,奶奶都会特地把菜园子的1大半空地留出来,种葫芦。每天都要去看上1遍,给它浇水,除草,看着它抽芽、灌浆,等待葫芦1每天长大。


刚成熟,奶奶高兴得像个小姑娘,挎着竹篮,赶快到菜园子里,先摸1摸,再轻手轻脚地摘几个,洗干净后清炒,给爷爷下酒。



剩下的葫芦就让它待在藤上,等完全成熟后摘下来,晒上1个冬季,里外干透。再切成两半,1半舀水,1半装花生瓜子糖果,成为我最喜欢的百宝箱。有的葫芦端正,就直接在葫芦头上开个口,挖出肉和籽,摇身1变就成了爷爷的酒壶。

工作服的裤子太肥


奶奶年年种葫芦,爷爷自然不缺酒壶,有时候嫌葫芦太大了或太小了,用1段时间就嚷着要换。去年,奶奶身体不好,菜园子便空了,这1空便是永久空了。


从此,爷爷再也没有买过别的酒壶。


记忆碎片:甑子

文 | 淅沥沥


95年冬季,故乡下了1场大雪,齐大腿深。


田野、河流、村庄1夜不见变得粉妆玉琢,伸手出窗外,寒气凛冽。但是母亲的厨房烟雾围绕,满室暖意。


家里的土灶台上端放着1台大甑子,终年水浸给木甑子1种微带暗色的质感,破旧的甑子盖下扎着白纱布,但是扎不住呼呼往外冒白色的香气。这是特殊的1天水厂工作服图片
,在我童年的记忆里,有3种情况下家里会用上甑子。



最多见的是村庄里的红白喜事,流水席上坐满全村老小,狗儿也闻讯而来,甩着尾巴在桌下钻来钻去,帮忙的乡亲端着棋盘大的传菜木托穿梭自若,这时候候旁边总是放着两3个比我还高的大甑子,吃甑子饭,就是幼时对流水席最清晰的认知。


家里用到甑子蒸饭,常常是家里待客的时候。



我们当地待客的时候很忌讳饭里有锅巴,所以平常家里用铁锅做饭的时候,必须用锅铲从锅沿贴着锅底,盛饭到最后就只剩下最中间那1块像孤岛1样伫立在锅的中央,这样如果家里突然来了客人,随时都可以从锅心给客人舀没有锅巴的饭。


当有计划要接待亲戚朋友的时候,就必须用上甑子了,甑子蒸的饭不但没有锅巴,饭粒之间没有粘连,1粒1粒非常饱满,有嚼劲有木头甑子自然的香。



最后1种就是进入尾月,母亲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了,醪糟和年糕是小孩子最关注的东西,这两种东西都必须要用到甑子。


幼时1直有这样1种认知,糯米是1种很精贵的东西,只有逢年过节的特殊食品才会用上,醪糟汤圆、驴打滚、糍粑……甑子蒸出的糯米做成这些吃食,就显得格外香甜软糯,原滋原味。


外婆的小石臼

文 | 广君


小学6年,我的早饭和宵夜被外婆1手承包。好吃的实在太多,我已记不清了,惟独那碗带着醪糟汤水的大汤圆在我脑海里,怎样也忘不掉。那时候每次煮汤圆都是自己报数,但吃完后,我还想再吃,便悄悄去表哥碗里“偷”。为这个,我们不知道吵过量少次架。



外婆的汤圆和别家的不1样。它的馅儿是用石臼舂出来的。石臼是个奇异的东西。



它是用天然的石头凿成的,西南地区叫它“对窝”,配有1个石杵,有的也会用木棒替换,两头成锤头状。每次吃汤圆之前,外婆就座在小凳子上,左手扶在石臼的边沿,右手握着石杵,有节奏地捶砸着里面的芝麻和花生。方圆10里,飘香4溢。我禁不住香味的诱惑,伸手去抓,外婆总会把我推开:谨慎!砸手!



长大后,我走南闯北,吃过很多汤圆,甜的、咸的,肉馅的,糖馅的,却再也没有外婆的味道。有次回家,看到早已被我们淘汰的石臼静静地蜷在院子的1角,石头表面早已布满青苔,耳边仿佛回荡着外婆熟习的声音:乖,不哭了,外婆给你做芝麻馅儿的大汤圆......


1口酸爽的土老坛

文 | 木子李



前些天老妈来看我,手里提着用编织网套着的小坛子,1进门就叨念“你抓泡萝卜的时候,1定要把手给我洗干净,揩干才可以伸手去抓泡萝卜哟!不然坛子要生花!”她生怕我把整坛泡菜给报废了。



这个土陶做的老坛,不透光,密封性好。坛沿注入1半清水,旋转式的盖上坛盖,是为水密封,能够让泡菜在坛子里充分发酵,而不受外界空气的入侵。如此,做出来的泡菜地道,酸甜可口。这是老妈最宝贝的厨房神器。



想起小时候,饿得不行,又找不到吃的,便打起了那几个老坛的主张。那时候1只手还没坛盖子大,双手捧着盖子旋开,“咕咚”1声阿里巴巴员工的工作服
,1股酸酸的发酵的味道扑面而来,口水都要流出来了。脸往坛口1凑,坛里黑乎乎1片。挽起袖子,就伸手去抓泡菜,当指尖碰到坛水那1霎,透心凉啊!摸出1个酸萝卜,连坛盖都不管,直接就往嘴里送。


现在每次看到这几个坛子,老妈还忍不住调侃,说留着我的糗事,等我出嫁的那天,昭告天下。厨具不知道更新换代了多少次,惟独这几个土坛子,1直未被淘汰。


1把柴火点燃旧时光

文 | 天林


迫不及待地从灶炕的柴火堆里夹出1个黑黢黢的烤红薯,捧在手上来回捣腾,才拍拍红薯皮上的炉灰,谨慎翼翼地掰开,鲜橙色的红薯飘香4溢,忍不住吞了吞口水,才开始狼吞虎咽的消灭这个美味。童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此。


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家长大,总免不了要为帮她做点家务,而最开心的便是姥姥煮饭时,我抢着去烧火,顺便烤上1两个红薯,等姥姥饭煮好了,红薯也就熟了。



旧式的厨房都是有灶台的,用砖瓦垒砌而成,1般会留出两个圆缺口放置大铁锅,铁锅下是灶炕,灶炕前面是灶眼,用来添柴烧火,后面则做成烟囱,方便排烟。每当远远看见屋顶烟囱上炊烟袅袅时,便知道这户人家在煮饭做菜。


我总喜欢抢着烧火,端个小板凳,往灶台前1坐,就架起势来。笨拙地用火钳夹1把干柴,往灶炕里1送,火苗顺势燃得更旺盛。趁着火势,添1根硬木柴,等上两3分钟,木柴完全被点着,火势则转为烘培。这时候候,才往炕里放3个红薯,姥姥1个、姥爷1个、我1个。



1根木柴可以烧很久,多数时候是炖汤。要是姥姥炒菜用大火,我就多添两块木柴,顺手拿起旁边的火筒,鼓起腮帮子往灶炕里大口吹气,柴火就燃得更旺。看着灶炕里红彤彤的火光,映得我满脸热呼呼的,通红,听着灶炕里细碎的噼里啪啦木柴燃烧的声音,莫名就有了1分成绩感的乐趣。


逢年过节,家人团圆,烧火这个活取而代之的是爸爸。他烧火和我不1样,他总能看明白甚么时候用大火,甚么时候用小火,而且他烧大火时,会用到另外一种工具€€€€风箱。



1个木箱、1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构成,是1种风力装备。他通常是左手拉风箱,右手添柴火,火势又旺又好,我就站在1旁巴巴的望着,羡慕不已。


如今姥姥也住进城里了,我们家不再有老式的灶台,我也不再烧售楼工作服
火了。过年回老家走亲戚,还是要抢着去烧火,依然在灶炕里烤红薯,恍如回到小时候,又找到那份乐趣。



仔细想一想,那些年,家家户户厨房里必备的竹编暖水瓶你还记得吗?



△很久之前的暖水瓶的外壳主要是用竹篾编制。


从选竹子、划竹篾、剖竹丝……老篾匠1层1层地纯手工编织出竹篾圆形外壳,造型美观大方。加上含有铜的红胆,坚固又保温。寒夜归家,从瓶里到处1杯热腾腾的水,所有了寒意和疲惫都消散在雾气中。


扫描2维码,便可把暖水瓶带回家


竹子划开成条,剖出表层的竹篾,1部份剖成两边薄中间厚的长丝,1部份做成骨架。细丝1层1层编织在骨架上,1阵工夫,就成了筲箕的样子。用它来过滤煮到67分熟的大米,剩下浓浓的米汤,别提有多香了 !


△簸箕,西南地区方言也叫“筲箕”。山山木竹的筲箕纯手工编制而成,方圆端正。小中大3个号分别18、22、24元。可做容器和过滤用。


扫描2维码,便可把筲箕带回家


€€点击“浏览原文” 更多好物等你